真空環境光譜共焦傳感器使用寬譜光源(如白光),發出的光線照射到被測物體表面。由于不同波長的光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,它們會在空間中形成一系列的光波序列。當這些光線遇到被測物體后會發生反射,并沿原路返回至傳感器內部。此時,只有特定波長的光能夠準確聚焦于某一點上,而其他波長的光則因未對準該點而散射開來。
光譜分析與距離計算:通過光學系統收集反射回來的光,并利用分光元件將其分解成不同波長的成分。然后,探測器接收這些分離后的單色光信號,并根據每個波長對應的峰值位置來確定物體表面的形貌和位移信息。因為每一個波長都對應著一個距離值,所以可以通過算法處理得到高精度的測量結果。
真空環境光譜共焦傳感器的測定步驟:
1.準備工作
-設備安裝與連接:將光譜共焦傳感器正確安裝在真空腔體內或與之適配的位置,并確保其各線路連接穩固可靠,包括電源線、數據傳輸線等,同時檢查密封性能,防止因泄漏破壞真空環境。
-樣品放置:把待測樣品放置在合適的位置,若樣品形狀特殊或不易固定,可借助真空吸附治具等輔助工具來保證其在測量過程中的穩定性。
2.參數設置
-初始化配置:開啟設備后,根據實際需求在配套軟件中進行初始參數設定,如測量范圍、采樣頻率、積分時間等,這些參數會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精度。
-校準操作:利用標準參考物對傳感器進行校準,以建立準確的距離 -光譜對應關系,從而提高后續測量數據的可信度。
3.氣壓穩定等待:由于真空環境熱傳導效率低下,傳感器可能出現過熱情況進而影響測量準確性甚至導致功能失效,所以要等待氣壓穩定后再開始正式測量。
4.數據采集:啟動測量程序,使傳感器發射光線照射到樣品表面,并接收反射回來的光信號進行分析處理,實時獲取樣品的相關特性數據,如高度信息、表面粗糙度等。
5.結果分析與記錄: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,判斷是否符合預期要求,并將重要的測量結果及時記錄下來以便后續查閱和對比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