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空環境光譜共焦傳感器能夠實現納米級甚至更高精度的測量。在真空環境下,避免了空氣流動、塵埃等因素對測量的干擾,同時穩定的光學性能使得測量結果更加可靠。其高精度特性使其在半導體制造、精密光學加工等對測量精度要求高的領域具有廣泛應用,例如在半導體晶圓加工中,可準確測量晶圓表面的平整度和厚度變化,確保加工精度符合納米級標準。
傳感器與被測物體之間無需物理接觸,避免了接觸式測量可能帶來的表面損傷、變形等問題。在真空環境中,對于一些易碎或表面精度要求高的材料和器件,如光學鏡片、薄膜等,非接觸式測量尤為重要,能夠在不破壞樣品的前提下獲取準確的測量數據。
真空環境光譜共焦傳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:
1.光源與分光
光譜共焦傳感器采用特定光源,通常是白光或寬光譜光源。在真空環境中,光線傳播特性相對穩定,減少了外界因素如空氣擾動對光路的影響。光源發出的光經過分光鏡等光學元件處理,被分解成不同波長的單色光。這些單色光沿著同一光路傳播,為后續的聚焦和測量做準備。
2.共焦成像與聚焦
分解后的單色光通過物鏡聚焦到被測物體表面。由于不同波長的光具有不同的焦點位置,在被測物體表面形成一個連續的焦點序列。當被測物體表面位于某一波長光的焦點時,該波長的光被反射回來,而其他波長的光由于不在焦點上,反射光強相對較弱。這種基于共焦原理的設計,使得只有來自被測物體表面特定位置(焦點處)的光能夠有效返回,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和空間分辨率。
3.光譜分析與數據處理
反射回來的光經過物鏡、分光鏡等再次回到光譜儀。光譜儀對反射光進行光譜分析,通過檢測不同波長光的強度,確定哪個波長的光具有較強的反射信號。根據預先校準的波長 -距離關系,就可以計算出被測物體表面到傳感器的距離。在真空環境中,由于沒有空氣折射等因素的影響,波長 -距離關系的校準更加準確,進一步提高了測量精度。